
資料更新時間:2024/10/21 下午 03:33:50
学系特色
教學課程涵蓋多元專業領域,透過課程的規劃,進階出水墨、繪畫、複合媒體、雕塑、版印媒體、視覺研究等專業。強化学生艺术創作實作及創作媒材的掌握能力,依個人學習需求規劃兼習艺术史學、理論與評論,孕育人文艺术思維,艺术展演能力的艺术創作專才。
学科意涵
美术在現代主義時代更直接與視覺艺术成為互通之類型用詞,隨視覺艺术形式的擴展,更涵括行為表演、概念、聲音等非傳統艺术脈絡之艺术表現,本美术系所指涉學科應該在既有視覺艺术脈絡延伸出之艺术相關樣貌、議題、表現之研究。
学习方法
1.術科的操作與應用能力:熟捻各項艺术創作媒材與技術,並善用媒材特性作出艺术表現,進而深耕未來艺术應用整合能力,以適應當代多元化艺术創作及應用要求,在艺术創作方法與技術的歷史脈絡與聯結能有充分學習與體認。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2.理論課程分析或研討:艺术史、艺术理論與論述、艺术研究方法等基礎學理之理解與整合思辨能力。
開發學生之創作力及艺术之潛能,以適應現代多元化艺术創作及應用要求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3.作品创作概念与论述能力之培养与当代跨域性质的参与和训练。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4.專業整合的實踐能力:艺术應用、艺术專案、艺术教育、艺术治療領域皆有職場實習課程,深化臨場的實踐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5.自主學習:學習過程除了老師教學引導,亦仰賴學生自主尋找資源。注重個人的 自主探索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学习方法或方向
可以利用課餘之暇多看展覽或艺术相關書籍,增進艺术涵養開拓想像與視野。
与相关科系之异同
本系之創作立基於由純艺术創作,概念出發延伸之艺术表現類型為研究學習範圍。重於培養創意能力與個人創作風格,有水墨、繪畫、複合媒材、版印媒體、雕塑、視覺研究等学群。在課程上雖與其他艺术相關科系有所重疊,但本組在各類創作的課程上安排上,具有更佳的深度與廣度。艺术研究組,課程涵蓋艺术史、艺术評論、策展,有別於人文社会学系或艺术史學系。
生涯发展容易误解之处
虽然是本系以培育,培育优秀创作与理论兼修人才為主,但未来出路及发展仍具多样性。
可從事艺术創作、展覽策展、承接個案創作、自行成立工作室、教學,及其它艺术相關之工作,並非以設計人才為主。
学习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以培養艺术家、發展視覺艺术相關理論為主要教學目標,較不適合以設計工作為職志的學生就讀。
补充提醒与说明
本系所聘任专、兼任老师多达40位,师资经验丰富、理论实务兼备,全方位指导教学,均為学术界之专家。
核心课程地图
-
大一必修
- 中國美术史
- 西洋美术史
- 素描础、叠、颁、顿
- 笔墨造型基础
- 水墨传统技法(主修水墨)
- 重彩(主修水墨)
- 东西绘画基础(主修水墨)
- 东西绘画比较(主修水墨)
- 绘画基础(主修绘画)
- 图像的扩延(主修绘画)
- 绘画材料与实践(主修绘画)
- 绘画中的身体与时间(主修绘画)
- 物件媒材(主修复媒)
- 造形艺术(主修複媒)
- 影像、聲音、文字與艺术實踐(主修複媒)
- 活动影像与计画执行(主修复媒)
- 塑造(主修雕塑)
- 木材质(主修雕塑)
- 造形艺术(主修雕塑)
- 凸版画(主修版印媒体)
- 凹版画(主修版印媒体)
-
大二必修
- 造形基础
- 當代艺术導讀
- 书画表现(主修水墨)
- 水墨材质与创作(主修水墨)
- 非具象绘画(主修绘画)
- 绘画综合媒材(主修绘画)
- 跨领域創作基礎(主修複媒)
- 计划型创作(主修复媒)
- 金属造型-焊接(主修雕塑)
- 石雕(主修雕塑)
- 孔版画(主修版印媒体)
- 平版画(主修版印媒体)
- 复製图像(主修版印媒体)
- 书画论(主修水墨)
- 绘画论(主修绘画)
- 影像思维(主修复媒)
- 雕塑论(主修雕塑)
- 版畫艺术(主修版印媒體)
-
大叁必修
- 创作论述写作
- 艺术理論
- 水墨创作(主修水墨)
- 绘画创作(主修绘画)
- 复合媒体创作(主修复媒)
- 雕塑创作(主修雕塑)
- 版画创作(主修版印媒体)
-
大四必修
- 毕业製作
专业选修课程
-
艺术史與視覺文化
- 宋元書法史 明清書法史 清代金石書畫 臺灣美术史 臺灣美术專題 艺术及其全球史 展覽史 艺术寫作與詮釋
-
艺术理論與實踐
- 艺术批評 視覺語言 媒體造形研習 視覺文化導論Ⅰ、Ⅱ 論文寫作基礎 展演實踐 現代與當代艺术專題 現代女性艺术家群像 當代女性艺术家群像 當代艺术思潮 台灣當代艺术展覽觀察Ⅰ、Ⅱ
-
影像媒体创作
- 動畫原理與創作Ⅰ、Ⅱ 艺术創作影像編輯 數位網路艺术平臺 暗房基礎 數位攝影 另類攝影技法 大型相機攝影 編導攝影進階 攝影與親密生活 影像技術實踐
-
材质工作室选修
- 鑄造 塑造進階創作 陶塑 赤燒 石材與造形 繪畫作為保存術 裝置艺术 造形創作與身體 觀念雕塑 立體造形 水墨裱褙 鑲嵌艺术 書法 書法研究 篆刻 篆刻的史論與應用 素材研習 油畫修復 敘事漫畫 當代版印策略與創作脈絡 版畫應用 艺术家的書
特色课程

绘画作為保存术I、Ⅱ
课程中练习如何使用流传百年的古老配方和成分最简单的催化剂将色素萃取出来製成顏料,但由於自然色素的採集量极其有限,许多色彩的色素量其实不足製成顏料。所以我们製作后即刻使用,以作画的形式将这来自自然的顏色保存下来。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造形基础
從創作者身體行為的自我觀察與造形產生的連接性為出發點,擬定造形計畫,建構將造形概念、生產改造、呈現方式與個人身體、技術、行動的結構性關係。 經由操作練習構成方法與基本元素間的關係,訓練造型認知與運用的思辨能力。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抽象素描
1.了解如何欣賞抽象艺术?
2.抽象与具象之形式演变的关联。
3.如何从各种植物之观察?拍照,做為线条表现之学习。
4.傳統?非傳統工具之開發及各類紙的材質?機能。開發及其艺术表現之意義
5.如何应用课程所学,应用在创作之表现
版權:版權:國立臺北艺术大學 美术學系
适合从事工作
-
艺术家
-
艺术家
-
-
中学教师
-
具有中等教师身分,担任各国民中学、普通中学学校教师人员。依教学科目拟定各种课程的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并视学生学习情况给予支援。
-
-
美术老師
-
负责教授学生使用各式的绘画工具及指导绘画技巧,并设计及开发相关课程。
-
系友生涯发展

彭康隆
1988年臺北艺术大學美术系水墨組畢業。以創新形式水墨見長,為台灣當代水墨先鋒畫家。彭康隆以傳統水墨為體,復以新媒材、新技法為用,開創深具個人風格的新水墨畫美學。
精选展览:
1998年「石魂水墨个展」臺北县立文化中心
2005年 一票人票畫空間個展
2008年「眾山皆响」水墨个展,一票人票画空间
2012年 「碑碑遢山水」,一票人票書畫空間
2014年「花木述石─彭康隆当代水墨个展」,易雅居当代空间馆

姚瑞中
1994年國立台北艺术大學美术系畢業,艺术家、藝評家兼策展人,擅以世代問題與時空轉換為題,忠實地表現社會諷諭與生活縮影。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荒謬處境。
曾兼任並客座於國立台北艺术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實踐大學。目前為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化艺术基金會董事,幻影堂負責人。

赖九岑
1994年 國立艺术學院美术系第八屆畢業
2002年 國立台北艺术大學美术系美术創作碩士班第二屆畢業
赖九岑一向只畫他看見的事物,或許看得到的對象物,對他來說才是真實且永不褪流行的創作方式。
近期展览:
2018年【赖九岑 泡泡株式会社】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2017年【台北國際艺术博覽會 Art Taipei 2017】展位H01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2017年【溢界 × 邊線 Borders and Beyond】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市台灣
多元能力
语文理解与表达:能透过语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说明特定想法或因果关係。
性格特质
探究冒险:常常乐於探索未知事物、能够容忍陌生情境,乐於把困难视為一种挑战,在探索、挑战未知中偏好看见自己的成长。
图表来源為该校系之重视百分比,加总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视。
- 热门比较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