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更新時間:2024/10/9 上午 11:38:22
学系特色
國立臺灣艺术大學美术學院雕塑学系創始於民國56年,本系以培養雕塑家為目標。著重發揚與傳承雕塑艺术精神及內涵、以學科理論教育的思想啟發和紮實的術科為基礎,以塑造、石雕、木雕、金屬、複合媒材等雕塑素材培養學生艺术創作能力。以雕塑年度展、袖珍雕塑展、畢業展等展出來檢視學生學習成果,鼓勵學生參加各項雕塑競賽,並積極媒合學生與業界合作,使其作品在各種雕塑相關競賽及畫廊或艺术博覽會等有展出機會。
学科意涵
雕塑系是純艺术的立體創作系所,主要培育能夠獨立思考及創作的雕塑艺术家。
大一的基础素描、塑造、写实塑造、艺用解剖学等课程打下基础,大二的五种材质课程,以集中上课方式体验材质,并找出自己兴趣所在,大叁、四进入工坊深化创作研究,硕士班则注重个人创作脉络养成。理论方面则是中西雕塑史、臺湾现代雕塑发展、策展、评论及专题讲座等,学术科并重。
学习方法

1、一年级-打下基础:基础素描、基础塑造、写实雕塑、艺用解剖学、雕塑史。
版權:國立臺灣艺术大學 雕塑学系
2、二年级-材质体验:金属造型、木雕、石雕、人体塑造、复合媒材。
版權:國立臺灣艺术大學 雕塑学系

3、叁、四年级工坊制教学:探索雕塑,深化专业,纵向传承,同儕砥礪。
版權:國立臺灣艺术大學 雕塑学系

4、成果检视:雕塑年度展、国际袖珍雕塑展、毕业展、校外徵件展等。
版權:國立臺灣艺术大學 雕塑学系
5、专题创作「期中讲评」採答辩式的雕塑对话,术科「期末总审」全系教师共同检视学习成果。
高中階段可以準備的学习方法或方向
雕塑艺术創作是思辨力及表現力的結合,高中時期除了美术課程必須多加用心外,一般課程皆可能成為個人雕塑創作的特質所以無需刻意取捨,主要素描課程的學習以寫實描繪實物及人物的觀察再現為主,塑造或立體類創作亦可嘗試,雕塑系的課程設計完整順暢,足以培育同學成為一位優秀雕塑家。
与相关科系之异同
1.全国唯一的雕塑系。
2.雕塑系為純艺术創作科系,與其他艺术科系最大不同是表現形式以立體為主,注重材質應用與造形能力,而理論思辨與創作並重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
3.从构思到创作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是重要的学习精神,也培养雕塑系学生学习的逻辑与执行力。
4.学生待在学校时间长,一起创作学习的机会容易培养出革命情感,成為一辈子的伙伴。
生涯发展容易误解之处
1.「升學」是指輔導畢業生進入國內外艺术大學碩士班就學。
2.「創業」是指成為專業雕塑家、成立集體工作室承接案件、公共艺术、艺术評論家、艺术史學術研究、獨立策展人、等艺术相關工作。
3.「就業」如影視道具、3D建模、艺术產業行銷、藝文機構人員、中小學、大專校院教師、才藝班教師、策展公司。
学习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1.雕塑系乃以培養雕塑家為目標的純艺术系所。
2.雕塑系雖然學習過程需要勞動身體,但是課程都經過精心安排循序漸進,同學只要願意投入學習,不管男女生都能發揮個人特色成為優秀的艺术家。
3.工坊制教学虽然以材质区分,除复合媒材组可做多元表现外,各工坊学生仍可进行跨工坊交流与学习,创作多元的雕塑作品。
补充提醒与说明
雕塑系以材质為本,跨足当代展望未来。以泥塑、石雕、木雕、金属造形、复合媒材等五个工坊為教学架构,让学生能对单一材质作深入的探讨,也可作跨材质的挑战。雕塑家、交换留学、教育学程等发展选项。学习过程必须集体长时间操作各种机具进行创作,适合喜欢动手做、具辨色力及听觉还有具沟通及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者就读。
核心课程地图
-
大一必修
- 基础素描
- 艺用解剖学
- 基础塑造
- 造形原理
- 写实塑造
- 雕塑作品赏析
-
大二必修
- 人体塑造
- 基础雕刻
- 基础构成
- 人体素描
- 中国雕塑史
- 西洋雕塑史
-
大叁必修
- 木雕专题创作
- 石雕专题创作
- 泥塑专题创作
- 金属造形专题创作
- 复合媒材专题创作
-
大四必修
- 木雕专题创作
- 石雕专题创作
- 泥塑专题创作
- 金属造形专题创作
- 复合媒材专题创作
专业选修课程
-
雕塑
- 一、二年级课程為基础教育,以专业基础技巧学习及理论并进,建立正确雕塑观念。叁、四年级為养成教育,以创作训练与思想培育并进,建立个人理念体系与独立创作能力。在课程特色上:除完整规划大学部前两年技术的引导教法外,并修习相关理论课程。叁年级则依所选择主修不同,实行分组的教学。
特色课程

基础能力课程
安排在一年級的基础塑造,基础素描、立體構成、写实塑造等實作課程,是為了重新磨練同學的觀察力與表現力,並在2D與3D之間可以順利串聯,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

雕塑专业理论
本系所開「中、西雕塑史」、「臺灣現代雕塑發展」、「現代雕塑史」、「艺术評論」、「雕塑解讀」…等課程皆是為了提升同學在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感性所開,讓同學理論與實技並重。
版權:國立臺灣艺术大學 雕塑学系

基础构成、雕刻、人体塑造
二年級的材質體驗課程裡構成包含複合媒材與金屬造形,雕刻包含石雕與木雕各1次,人体塑造2次是本系同學正式接觸材質的課程,採取6週一個循環密集上課,效率高效果佳。

艺用解剖学
艺用解剖学課程先由人體的比例、造形規律、動勢開始,再進入體表變化與內部解剖結構的解析,每一階段階以實際人物、艺术名作做印證。再搭配專題研究作業指導,使學生由學理延伸至創作應用。

金屬、 木雕、石雕、泥塑、複媒專題創作
叁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进入工坊进行创作学习到毕业,虽然工方是以材质分类,但是同学可以在工坊间进行交流,或跨材质创作。固定的老师、空间与机具,以及纵向的经验传承与横向的同儕砥礪,同学可以做更深入的创作研究,以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
图解:学生作品
适合从事工作
-
雕塑艺术
-
雕塑家或空間艺术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本系畢業生主要是從事立體類的艺术創作,或是從事雕塑艺术相關展覽策劃、評論或研究。畢業後可以進入國內外大學繼續攻讀碩博士。亦可自己或多人成立工作室投入專職雕塑艺术創作。
-
-
跨域创作
-
本系畢業生亦可將雕塑系所學能力結合各種不同的表現媒材或形式,投入多元的跨域创作,發展路線寬廣的艺术生涯。
-
-
艺术教育
-
1.本系畢業生素描及立體創作能力佳,可進入各級學校任教或者至私人艺术工作室任職。
2.有志从事大专院校教学、研究与教育推广的工作者,可以在国内外大学继续进修,并在专业上积极创作研究发展,争取进入大学任教。
-
-
艺术協力產業
-
因為所學專業的艺术智能及雕塑專業能力,可以應用在各種材質的艺术品及工艺品的承接及設計製作。並可延伸到3D建模、展覽製作、舞台道具與設計、特殊化妝等產業。
-
系友生涯发展

刘玗
1985年生於臺灣,現居於台東,為視覺艺术家。2007畢業於国立臺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2012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艺术大學美术創作研究所。近期主要群展包括:植物遠征,長征空間 (北京,2024),The Brooklyn Rail Industry City(紐約,2023);「Aqua Paradiso」,ACC(光州,2022);「亞洲雙年展 未至之城」,國立臺灣美术館(臺中,2021)
獲獎:2021台新艺术獎入圍,台新文化艺术基金會。2019 參加「FID Campus馬賽影展培訓工作坊;《高雄獎》優選 高雄市立美术館。2016獲補助國家艺术基金會洛杉磯18街駐村。2015台新艺术獎第14屆第一季提名,台新文化艺术基金會。2012《台灣美术雙年展》入選,台灣美术館。 2012 美术類創作 補助審查通過 國家文化艺术基金會。《2012台北美术獎》優選獎 台北美术館。

洪诗慧
1984年出生於臺北,2006畢業於国立臺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2007年畢業於荷蘭皇家艺术學院研究所Sandberg Instituut取得碩士學位。
在擔任美术助理期間接觸了廣告、MV影片美术場景、道具設計與製作,以及影片剪輯。曾參與張學友MV艺术指導、周興哲專輯製作與概念發想。並執導與拍攝Selfkill MV 你往何處去,榮獲Vimeo Staff Pick。
作品包含影像創作、以及商業空間、展覽空间设计。過去也曾擔任自由時報娛樂版影視藝文線攝影記者。

冯志铭
臺灣艺术大學雕塑系2009
臺灣艺术大學雕塑研究所 2016
臺南艺术大學民族音乐研究所 2019-
在雕塑系研究所期間,以聲音雕塑概念討論聽覺的雕塑性,現為獨立音乐製作人,聲音設計師,時常參與台灣當代音像艺术家作品聲音的製作。
2023参与臺湾声响实验室与法国滨搁颁础惭合作声响工作坊。
獲獎獎項:盧彥中《鹽埕區長》42屆金穗最佳紀錄片。張徐展《熱帶複眼》59屆金馬最佳動畫、45屆金穗大獎、45屆金穗最佳配樂音效獎。李亦凡《難忘的形狀》46屆金穗大獎。22屆 台新艺术獎入圍:邱子晏個展《「」》聲音設計;李承亮、蔡咅璟《永福製品》音乐與聲音設計

康雅筑
2000 国立臺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畢業。複合媒材跨领域艺术家,她的艺术研究是以紡織文化史和當代社會行為表象為基礎,探討工艺技能與體力勞動、生活狀態與移民可能性、经济貿易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擅長以編織技藝和自然材質相互運用,透過各種纖維材質與紡織技術的探討與延伸,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相異與連結,思考生命循環與再利用的方式推進永續發展的可能,傳遞關於環境和人體、生命和死亡。
曾獲美國佛蒙特工作室中心2007年弗里曼全額獎助金、2008年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龍應台文化基金會2014年文化類獎助計畫、2018年台南新藝獎,以及多項艺术駐地創作計畫而得以於多個國家進行文化調查。亦參與艺术教育和社區合作計畫,著有《織物地圖1、2、3》。

豪华朗机工(张氏兄弟)
張耿豪與張耿華為一對攣生兄弟艺术家,1980年出生於台北。張耿豪於2003年畢業於国立臺湾艺术大学雕塑学系,並於2007年取得國立台灣艺术大學科技艺术研究所碩士學位。
豪華朗機工是由4位新銳艺术家陳志建、林昆穎、張耿豪及張耿華所組成的新媒體艺术團隊,作品結合科技與人文,將「音乐、視覺、裝置、文本」共陳,也跨界戲劇、電影、舞蹈、建筑、流行音乐、经济行為等。最受注目的作品為世大運聖火台的聖火機械裝置設計
多元能力
语文理解与表达:能透过语文理解他人想法形成特定概念,且能说明特定想法或因果关係。
性格特质
自信肯定:总是相信自己能达成目标,会肯定自身的优势、长处,面对挫败能较好的调整情绪。
图表来源為该校系之重视百分比,加总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视。
- 热门比较学系